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或带动险资入市增量资金逾1300亿
5月7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宣布了进一步推动险资入市的下一步政策。

在三项相关政策中,将偿付能力规则中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受到行业关注。
风险因子的调降能够带来多少增量险资?就此,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回复之一财经称,据他测算,这一政策或将带动增量资金规模逾1300亿元。
“我们假设本次针对险资持有的沪深300股票风险因子下调10%,在50%沪深300成分股配置假设下,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静态释放更低资本为364亿元,如果全部增配沪深300,对应股市资金将达1349亿元。如果不增配股票,则改善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幅度1.4个百分点。”葛玉翔称。
事实上,权益资产对偿付能力的占用一直是险资在进行权益投资时的一大重要考量因素。一旦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将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及业务开展造成巨大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险资的权益投资步伐。因此,在去年至今的这一轮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之下,有多名行业人士呼吁进一步下调权益投资的风险因子。
上一次险资权益投资风险因子下调是在2023年9月。彼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
葛玉翔表示,自2023年9月调整风险因子以来,在持续低利率环境倒逼下,保险资金持续加大股票配置比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合计为12.5%,同比基本持平,但其中股票占比提升了0.36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合计比例则为16.33%,同比提升1.2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占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大部分险企尤其是大型上市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仍较监管上限有一定空间。在上月监管上调险资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后,险企按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不同,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从之前的10%~45%上调至10%~50%。